咨询热线: 400-8059-268

云南:以旅载文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6-07 15:35:03 来源:

澄江傩戏表演。新华网 张翼鹏

日前,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传统民间节日立夏节。关索戏、太平花灯、草狮子舞等传统节目一一上演,吸引众多市民及游客观赏,感受澄江独特的民间文化。

如今,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愈加突出,文化体验式旅游成为人们热衷的出行方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的文化多样性,让非遗项目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旅途中的非遗“菜单”

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云南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看来,非遗是非常好的文旅融合点,非遗的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

杨德聪表示,旅游经济活动促使更多人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传承,有利于提高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旅游对非遗起到的生产性保护作用,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改良创新;非遗项目融入旅游,则赋予了旅游新的内涵,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增强客群吸引力。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云南积淀了众多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共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631项,其中,国家级105项、省级450项、州(市)级2103项、县(市、区)级4973项,“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认定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055人,其中,国家级125人、省级960人、州(市)级2649人、县(市、区)级7321人。

今年1月,云南省印发的《2019年全省“旅游革命”九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云南将培育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供给品质和文化内涵,传播和弘扬全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这恰恰让云南丰富的非遗资源大有可为。

乌铜走银手工艺品制作。供图

非遗旅游“牵手”“景”上更添花

如何开掘丰富的非遗资源?近年来,云南省各地充分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与旅游工作有机结合,在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在昆明市官渡古镇的乌铜走银传习馆,数名乌铜走银手艺人埋首于桌前,通过锻打铜片、刻绘纹饰、走银、焊接、抛光等工序制作出手镯、花瓶、餐具等用品。如今,这一非遗技艺传习馆已成为游客到官渡古镇游览时备受青睐的参观地之一。

除乌铜走银传习馆外,官渡古镇还建有官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官渡民俗博物馆、云子博物馆、官渡饵块传习馆、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等文化场所。此外,自2011年至2018年,官渡古镇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每到传统节日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滇剧花灯展演、元宵灯会、土主庙会、祭孔大典等,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体验。

大理白族扎染材料展示。新华网 张翼鹏

大理白族自治州周城村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走进周城村的璞真扎染博物馆,一块块扎染布料晾晒在庭院内,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坐在竹篾桌旁体验扎染制作。与传统家庭式扎染作坊不同,璞真扎染博物馆是大理市第一个集生产、展示、参观、制作体验于一体的白族扎染博物馆,仅去年就接待游客16余万人次。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近距离接触、了解扎染技艺,购买各类扎染工艺品,更能学习和体验扎染制作工艺流程。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工艺品已成为当地旅游业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礼,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建水紫陶街已成为游客了解紫陶历史、寻味紫陶文化、购买紫陶产品、体验紫陶制作的建水旅游新地标。近年来,建水县确定了“以古为基、以文为魂、以陶为器、以旅为业、以绿为道”的发展思路,推进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扩大“建水紫陶”品牌影响力。

数据显示,2018年建水紫陶产业注册商户达1266户,从业人数27800人,实现总产值24.15亿元,同比增长40%。

夜幕下的建水紫陶街。供图

融入时代需求让非遗“活”在当下

在云南省“非遗+旅游”实践中逐渐产生诸多可借鉴经验的背景下,如何在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和施力点,或成推动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非遗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就要和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杨德聪认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既保持其根本,又融入时代需求;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另一方面,针对目前一些良好民俗在旅游宣传及利用中被歪曲、贬损的情况,则需重视非遗内涵的完整性、真实性,不仅要利用好,更要杜绝歪曲、贬损、破碎式的利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进非遗项目与旅游线路融合,与旅游服务融合,与旅游体验融合,让非遗在旅游市场找到生存空间。

加强顶层设计深耕非遗旅游体验

近年来,云南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旅产业产品生产链条,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

据介绍,下一步云南省将继续深耕“非遗+旅游”新模式,让非遗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中。

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方面,云南省将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以云南省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非遗项目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重点,串点连线,探索打造非遗旅游特色线路,以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产品的开发。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还将通过主题开发、节庆活动、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探索建设一批高品质文化旅游村寨、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旅游农业庄园、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客栈、一批品牌化的农家乐等。

此外,针对歌舞乐类非遗项目,云南省将有效组织该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旅游演艺活动,充分利用多民族文化优势,着力打造推出一批独具民族文化特色、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演艺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完)(冯雨钐)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